首页 >> 党建工会 >> 党史学习 >> 正文

知行合一、协同赋能:创新创业学院深入学习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2021- 10/19 04:14

按照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整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党支部立足学院职能定位,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优势,强化协同赋能的服务功能,通过系列特色支部活动的设计安排和深入开展,全面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力求做实事、出实招、有实效。

寻求校企合作新思路,深入科技企业谋双赢

10月14日下午,我院党支部组织学院全体教职工赴IBI育成中心梦驼铃物流产业园参观学习,与宁夏九鼎物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共同开展了以“传承党的百年光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联合党日活动,该支部代表为我院教职工介绍了其公司发展历程,近年来取得的各类成绩以及未来与各行各业广泛合作的计划。院支部宣传委员张龙同志代表支部发言:通过对我区标杆型智慧物流企业与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的深度调研和深度观摩,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变革与时代变迁。希望此次联合党日共建活动,能够开启学院与标杆企业产学研领域的深度合作和持续联接,也希望双方的党支部能够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联合共建活动。

赛事实现新突破,争先评优不让步

在10月15日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我校共取得1项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的优异成绩,奖项数量和质量较往年均有大幅提升。其中,我校《丝路宁夏文创——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跑者》项目团队从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347所院校228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高教主赛道金奖,这是宁夏高校首次在该项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实现了零的突破。未来学校要在优化、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奖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再下功夫,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精品课程,进一步探索符合宁夏大学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将在不断地进步中寻求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的新方向。

掌握入驻团队新状态,调研一园三区新

10月19日上午,创新创业学院支部书记、院长冯蛟带领全院教职工先后到大学科技园贺兰山园区创客空间、文萃园区中试基地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文萃校区大益爱心茶室和怀远校区咖啡屋及学生创业项目怀念工坊、大学科技园入驻师生团队进行全面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一园三区入驻师生团队的现实状态和潜在需求。

全院教职工认真听取了各个园区项目团队师生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各个项目团队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人才培养、大创项目、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为解决各入驻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学研融合水平低、学生实训效果差、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冯蛟特别提出学院双创工作接下来要围绕“目标管理、平台服务、资源整合、协同赋能”等方向展开,真抓实干,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全面激活入驻团队的活力与潜力;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要敢于突破思维桎梏,创新机制体制,着力构建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教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先进运行模式,真正让我校的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赋能自治区九大产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注基础教育新问题,发挥双创资源新优势

10月19日下午,创新创业学院党支部邀请银川市湖畔中学李建国校长、宁夏大学金凤校区幼儿园园长闫秋菊等5人,共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创新赋能基础教育“为主题的交流座谈会。支部书记、院长冯蛟主持座谈会,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冯蛟首先向到访嘉宾介绍了我院一园三区入驻团队的基本情况和人才、技术、项目优势,表达了我院愿意协助湖畔中学、金凤校区幼儿园开设科技、科普、科学类创新课程、讲座、活动的整体设想和意愿,可以尝试在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为两所学校提供务实的支持和服务。来访领导也就各自学校的办学现状及现实需求分别做了明确的分析说明。

双方表示这样的合作尝试非常有意义,接下来双创学院会根据双方达成的初步意向,就两所学校提出的现实需求痛点,有针对性地整合团队资源,为其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特色专题讲座、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推动双方需求下大学校园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训练计划项目指南发布的个性化订制、共同打造“大手拉小手”科技创新、科学训练品牌项目和特色活动。

研讨会结束后,学院副院长夏雪花、张龙带领来访嘉宾参观调研了我院金凤校区科技园的部分入驻团队及研究成果,并与无人机、丝路文创、机器人、3D打印等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真正为广大师生及人民群众谋实事、办实事、办成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鼓励和和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我校师生团队学生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协同赋能,已成学史践行以来全院上下的统一共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