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宁夏这片“塞上热土”。这里,有一批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底色,描绘青年英姿。他们,是这片土地上青年奋斗的缩影,也更是青年奋进的方向。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李振凯在实验室
李振凯:扎根西北的“银柴胡”
“当我看到眼前光秃秃的大山时,我就想着一定要为这里做点什么。”来自沿海地区的山东小伙李振凯初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青羊泉村时,被映入眼帘的干旱和荒凉深深震撼,“想为这儿做些事情”的想法便从此埋在了他的心中。
同心县是自治区9大贫困县之一,而青羊泉村又是同心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地处大山深处,常年干旱,个别农户开始种植抗干旱中药材,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指导,存在病虫害严重,产量低等问题,如何科学促产成为了当地银柴胡种植的一大难题。
2017年9月,初入宁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李振凯跟随导师的科技扶贫项目第一次来到了青羊泉村。作为一名外地学生,他最先做的,就是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自己听不懂方言就请当地人翻译,农户不信服新的种植方式就让驻村干部帮忙,不相信外人就让本地人带头合作建立中药材合作社。
李振凯就像当地的银柴胡一样,天气越热辣,长势就越好,情况越困难,就越迎难而上。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慢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农户的看法,当村民们从合作社拿到收益时,这个高高的年轻小伙子也慢慢走进了村民们的心中。
这几年,李振凯先后参与多项自治区重点项目、中央引导地方项目、惠民计划的实施,参加编写了《银柴胡种子繁育技术规程》、《银柴胡覆膜种植技术规程》等4项标准和规程,带动周边农户中药材种植近3万亩,产值380多万元,6家中药材合作社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2019年青羊泉村实现整村脱贫,并持续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当我亲眼看着当地建起了新的小学和卫生所,马路更平整了,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是有所成的。”2019年10月,李振凯提交了硕博连读申请,他继续坚守在西北土地上扩宽中药材产业链,发挥自身价值去回馈社会。
侯海蓝田为当地小朋友上普通话课程
侯海蓝田:推广普通话道路上的“希望蓝”
2022年初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广普通话,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工程。
2021年7月16日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侯海蓝田跟随实践团一行赴新疆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会说普通话的大学生只有假期会来,能说普通话的干部为了尽快融入当地慢慢说起了维语,想说普通话的孩子们没有专业教师.....实践团意识到,推广普通话的这条路上他们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多得多。
新疆一行,侯海蓝田和项目成员深入基层调研各族人民普通话掌握和使用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推普课程现场教学。他们一起来到当地小学,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推普课程,一对一和孩子们面对面教学纠正发音。
听着孩子们读着“a、o、e”的声音,侯海蓝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小朋友们眼中渴望知识的光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如果疫情情况好一些,我们一定会回到新疆去继续完成推普活动。”
“身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要自己去融入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当中,去做政策的推进者。同时要去思考怎样以自己的身份去真正深入基层,能为乡村建设做一些什么。”推广普通话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静待花开,侯海蓝田期待着下一次的赴疆之行,为北疆高原之上带来一抹“希望蓝”。
高红梅与学弟学妹们一起做实验
高红梅:创新传承的“智慧黄”
“娃娃脸”“谦虚质朴”,这是很多人见到高红梅的第一印象。
作为宁夏大学电子科技协会的主要负责人,高红梅是校园里参加科研竞赛的“老人”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奖项拿到手软:曾带队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等。
“搞科研,听起来比较轻松,但却是个‘水磨工夫’。我坐在实验室里,从早上7点到晚上10:30,经常可能也就只敲出了三五行代码。我需要不断借鉴别人的错误经验,去查每一行代码,去不断修改,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高红梅回忆起自己科研的时光,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科研项目往往需要整个团队付出。谈到她的参赛经历,高红梅时刻不忘队员们的点滴付出。一次做“微流式真菌计数装置”的设计项目,作为项目继承人,高红梅找来了和自己之前一起参加过比赛的有过合作经验的同学们:有农学院的、经管学院的、物电学院的、主持人队的,大家各挥所长,将科研项目逐步推进。“上学期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开5次会议,有学校创新创业的老师,也有我们自己的指导老师”。
说到未来的规划,高红梅的眼里总是充满着光芒:“尽管前路可能很艰辛,但我们不会停止热爱以及探索的脚步。”
孙晓宇在宣讲
孙晓宇:宣讲路上的“信仰红”
“宣讲真的是能够带给他人思想上的洗涤的。”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孙晓宇回忆其自己刚进宣讲团时的情景说道:“起初我只是认为宣讲知识是一项任务和一个锻炼自身的机会,直到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听到了同学分享‘冰雕连’的故事,眼泪瞬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宣讲工作并不容易,初期需要广泛收集材料、撰写讲稿、请老师帮忙修改,之后需要一遍遍试讲,最终才能呈现出完美宣讲效果。有时候会跟学习冲突,有时会收到突然下达的任务,尽管宣讲活动会遇到种种困难,压力重重,但孙晓宇从未想过要放弃。
在备课过程中,为了让宣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起青年共鸣,孙晓宇会在平时主动去搜集一些故事,思考如何加工故事、宣讲中要用什么语气、配合什么样的动作。
初次接触中小学生宣讲时,她准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如何将理论讲授地让孩子们听懂,孙晓宇下足了功夫。刚上课时由于内容太理论化,孩子们沉默的表现让孙晓宇很紧张:“我当时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害怕大家可能没有收获。”于是她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石榴,给孩子们剥开展示石榴籽,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小听众们积极传递观察着石榴,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内涵。
对于未来,孙晓宇满怀梦想,她说:“在之后宣讲过程中,希望能将党史宣讲传播范围从党员师生扩大到全校师生,并逐步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一线、走进农村社区、走进中小学校。继续当好红色理论宣讲‘轻骑兵’,在新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记者:秦瑞杰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何小倩 郭璎慧 图片:宁夏大学 视频制作: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帅 王锡彬 来源:人民日报网)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666260/6540437